笔下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笔下文学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95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95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95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2/2页)

在多生多劫当中,“常作国王”,行菩萨道到后半段的时候福德力都很大。做国王的时候他并没有去享受五欲的快乐,反而是怎么样?“发愿求于无上菩提”,而“心不退转”。
  
  这个菩提心已经到了不退转,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。“求于无上菩提,心不退转”,这个地方就说出了他当时的一个因地的阶位。
  
  我们凡夫要转凡成圣,第一个阶位叫做见道位。小乘见道位是什么?初果。大乘见道位是初地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凡成圣。
  
  在见道位之前叫做凡位。凡位又分成两类:一个叫外凡,一个叫内凡。
  
  外凡就是什么意思呢?心游理外。像我们现在就是这样,我们明知道内心本来清净,但是我们内心当中并没有在理性上安住,而是向外攀缘。那么心游理外的后果是什么呢?就是理观薄弱。虽然明白道理,但是观行力、调伏力薄弱。所以,外凡位所做的事情,他们发菩提心以后只能做两件事:忏悔业障、积集资粮。因为他理观薄弱,所以他这个时候的菩提心是很容易退转的,遇到逆缘就很容易退转,因为他的事修多、理观弱。外凡,叫外凡资粮位。
  
  等到你修到了内凡的加行位,那就不一样了。你进入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的时候,你的理观转强,调伏力也增加。这个时候你内心是怎么样呢?心游理内。你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真如理性里面活动,安住了。所以这个时候你的菩提心不退转了,内凡位了。到了内凡位的时候,基本上,这个菩萨他会怎么样?他跟以前不太一样了,他已经进入三贤位了——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。特别是在十回向的尾端的时候,他一定要闭关进修了,因为他即将突破见道位最后一道的根本无明。所以,他这个时候要经过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的四加行,这个时候他必须要专注地、精进地在法义上思惟了。
  
  而释迦牟尼佛当初的这段因缘就是进入了内凡位了,四加行位了,所以他对于世间的因缘开始放下,而追求无上菩提,心不退转。
  
  首先我们必须把他当时的阶位弄清楚。
  
  辛二、正明求法
  
  为欲满足六波罗蜜,勤行布施,心无吝惜。象马七珍、国城妻子、奴婢仆从、头目髓脑、身肉手足,不惜躯命。
  
  时世人民,寿命无量。为于法故,捐舍国位,委政太子,击鼓宣令,四方求法,谁能为我说大乘者,吾当终身供给走使。
  
  前面是说明释迦牟尼佛求法的时间点跟他的阶位,这以下就正式说明他求法的情况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,为了满足六度功德的圆满,他怎么做呢?“勤行布施,心无吝惜。”六度之首,它的开始就是布施波罗蜜。那么他当时做一个国王的时候是怎么布施呢?我们看。“象马七珍、国城妻子、奴婢仆从”,象马就是当时的交通工具,还有七宝,还有国城,土地城邑,乃至于他的眷属,妻子、奴婢、仆从,这个是外财的布施。甚至于内财的布施,佛陀的头目脑髓、身肉手足,不惜身命。
  
  一个菩萨能够做到内财的布施,那就不是资粮位能够做得到的了。所以在菩萨戒里面佛陀警告凡位的菩萨,不能燃身供佛,不可以的。《梵网经》是通凡通圣的,是凡圣共修的,不像瑜伽菩萨戒。瑜伽菩萨戒只是针对凡夫。《梵网经》里面有很多是圣人的境界,析骨为笔、刺血为墨、燃身供佛,这都是加行位菩萨以上乃至于法身菩萨的境界。尤其是到了内凡位,他更精进。到了内凡位的时候,他的内心“我不爱身命,但惜无上道”。
  
  当时的人民寿命无量,所以这个福德很大。释迦牟尼佛为了追求一佛乘的妙法,捐舍国位,把这个国政委托太子,然后就“击鼓宣令,四方求法”。他怎么说呢?有谁能够为我宣说大乘的微妙法门,吾当终身供给走使,做他的侍者。
  
  释迦牟尼佛的因地,诸位!你要是经论慢慢看多了就会知道,在十方诸佛的因地里面,他的特色叫做勇猛精进,他特别精进勇猛。当然,勇猛精进表现的方式不一样,有些人表现在布施,有的表现在持戒,有的表现在忍辱。释迦牟尼佛的精进特别表现在求法,这个很重要。因为整个转凡成圣,尤其是在资粮、加行到见道的时候,他突破无明妄想就靠智慧!所以他的精进表现在求法,这个是正确的,他为了求得这个一佛乘的妙法而精进。
  
  辛三、求得法师
  
 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:我有大乘,名妙法华经。若不违我,当为宣说。
  
  就在释迦牟尼佛四方求法的时候,当时在山中有一个修行人,就来到山下,跟国王禀告说:我心中有大乘微妙法的传承,名《妙法莲华经》;你如果能够遵循我的教诲,当为宣说。
  
  前面讲到释迦牟尼佛精进求法他的条件,他开出的条件是“谁能为我说大乘者,吾当终身供给走使”,他提出这个条件。那么现在终于因缘成熟了,这也是怎么样?感应道交了。众生有感,菩萨有应,终于因缘成熟。
  
  辛四、受法奉行
  
  王闻仙言,欢喜踊跃,即随仙人,供给所须,采果汲水,拾薪设食,乃至以身而为床座,身心无倦。于时奉事,经**岁,为于法故,精勤给侍,令无所乏。
  
  国王听到这个仙人这么一说以后,他的内心是“欢喜踊跃”,然后就放弃了国家,舍弃了家庭,就随仙人到山中修学。这当中他就实践他自己的愿望,“供给所须”,供给这个仙人一切的生活所需。包括什么呢?包括到树上采果,下河去提水,入山去拾薪柴,来设办各种的饮食,乃至于到了晚上用身体作床座来供养他的师父,身心没有任何的疲倦。这样子侍奉他师父多久呢?“经**岁。”一千年的时间,为了追求大乘妙法的缘故,“精勤给侍,令无所乏”。
  
  这段经文等于是讲到释迦牟尼佛在求法之前跟求法之后的两种状态。求法之前他是怎么样呢?他听到仙人说我心中有大乘法,你能够遵循我的教诲我就教你,他什么心态呢?欢喜踊跃。这是一种善根的表现。
  
  诸位!你怎么知道你有大乘善根?你怎么知道?你也不知道自己过去做过什么事,但是你听到佛法的时候,尽管不见得懂,但是你突然间莫名其妙产生欢喜,这说明你有善根。就是,这个文字相一进入到你心中的时候,你就莫名地欢喜踊跃,就是似曾相识的感觉!这个法过去生跟你的缘很深,你的善根跟这个法的因缘一定是深的。
  
 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,释迦牟尼佛求《法华经》,不是只有这一生而已。他能够听到《法华经》这个妙法存在以后,欢喜踊跃,第一个,过去善根;第二个,精勤修学,就是今生的精进。
  
  一个人要在今生短暂的生命当中有大突破,有两个条件,缺一不可:第一个,你过去生要有善根;第二个,你今生要精进。没有善根,你精进也没有大成就;你今天有善根没有精进,也没有用,你今生也空过了。所以一般来说,你看看祖师传记,大凡今生有大突破的,一定两个条件要具足,你过去生有善根,再加上今生的努力。
  
  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子具足的。所以他后面讲到六度功德的圆满,我们可以从他两个相貌——他听到法之前的欢喜踊跃跟听到法之后精勤的修学——这两个就看得出来,这两个征兆指标具足了。
  
  这个是他整个求法的过程。
  
  庚二、重颂分四:辛一、颂时节求法;辛二、颂求得法师;辛三、颂受法奉行;辛四、颂结证劝信
  
  我们看庚二的重颂。重颂当中有四段。
  
  辛一、颂时节求法
  
  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  
  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
  
  虽作世国王不贪五欲乐
  
  捶钟告四方谁有大法者
  
  若为我解说身当为奴仆
  
  那么释迦牟尼佛就回忆过去学习《法华经》的因缘,说,在过去无量劫当中,我为了追求大乘的微妙法,当时虽然做一个世俗的国王,但是我内心怎么样呢?不贪求世间的五欲乐,乃至于捶钟来昭告四方大众:谁心中有大乘的微妙法的传承,乃至于能够为我如法地解说,我当以身体来终身地侍奉他。
  
  那么这一段等于是怎么样呢?内凡位菩萨。我们解释一下。其实内凡位有四个阶位: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。
  
  先说暖。暖是什么意思呢?叫做道火前相。我们凡夫是没有道火。我们凡夫是怎么样?我们凡夫的智慧是由文字相去带动。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”,这是一个智慧相。但这个智慧相是怎么样?靠文字引导的,而且我们在思惟的时间很短。那么到了加行位的时候,他跟道法的相应是长时间了,所以他就作一个比喻说,像钻木取火。这个木材一直钻、一直钻、一直钻,虽然火没有出现,但是怎么样?产生温暖的温度了。就是这个暖位。就是他长期深入地观察清净心,所以,虽然清净心的智慧的光明火没有出现,但是已经出现了温暖的温度了,叫暖。
  
  第二个,顶。这个顶也是一个譬喻,譬喻一个人爬山的时候爬到了山顶。那么他在山顶的时候出现两个相貌:他的身体绝大部分是处在虚空当中,但是他两个脚还站在地面上。那表示他怎么样呢?他刚好介于凡夫跟圣人之间。他心中还有一点执著,但是他一方面也慢慢放下了。就好像一个人登到山顶,仰望四处,一片虚空,但是他的双脚还落在无明大地上。就表示他的修学,已经快要脱离有相的无明妄想,而趋向于清净的空性,叫做顶。
  
  第三个是忍。这个忍是怎么样?安忍不动。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呢?加强禅定。前面的暖、顶二位是观慧,对真如本性的观照,但是你知道,观照你要断惑,你一定要禅定的帮助。所以《大智度论》上说,如果你没有这个忍位,就像小孩子拿了一个大刀,这个刀的确是可以把树砍断,但是你小孩子力量太薄弱,这个树就砍不断。所以,忍就是加强禅定,他至少要得到初禅。
  
  透过暖、顶的观慧加上忍位的禅定,合起来,入世第一。世第一时间就非常短了,你一旦到了世第一,今生一定会入见道位了,因为世第一只有几个刹那而已。他在有漏位中最为第一,下一步就是见道位了。如果是小乘的空性就是证得初果,如果你的暖、顶所观的智慧是真如本性,那么见道位就是初地。
  
  我们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因地是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的哪一个阶位,但是大方向,他一定是这四个阶位的其中一个,因为他是一种不退转的菩提心。
  
  这是讲到他时节的因缘。
  
  辛二、颂求得法师
  
  时有阿私仙来白于大王
  
  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
  
  若能修行者吾当为汝说
  
  正当释迦牟尼佛作为国王捶钟告诸四方来求法的时候,在山里面有一个阿私陀仙人(阿私陀翻成中文叫做无比殊胜,他的修行是无比殊胜),这个时候他从山上来到山下,到了国王的处所。他就说,“我有微妙法,世间所希有”。我有大乘的微妙法门,这个大乘法门是怎么回事呢?是希有难遇的。如果你能够遵循我的教导来修行,我当为汝说。
  
 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。大乘法为什么叫微妙不思议法门?
  
  就是说,我们凡夫的思考模式,你透过文字相去解释这个道理,永远是对立的,你要么就是空性,要么就是缘起,你不可能把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,说非空非有、即空即有。这对我们来说是不思议的,你没办法去思惟。所以我们一开始只能怎么样?仰信真如。因为我们凡夫在思考事情的时候,是要用语言相带动。所以唯识学不是说吗,“非离彼能诠,智于所诠转”。凡夫追求真理,离开了能诠的法宝的文字,我们是不能在所诠的真理上去运转的。大乘佛法是怎么样?不思议境。就是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,这个是我们没办法去思惟的,我们只能够先把这个法承当下来。
  
  那表示什么意思呢?既然不能思惟、不能表达,那就要有传承了。诸位!因缘法,不一定要佛陀出世。你看转轮圣王出世,他也可以讲五戒十善。空性的法门,如果你过去利根够,你在喜马拉雅山住,你也可以在打坐当中,“春观百花开,秋睹黄叶落”,知道无常、无我,证得我空真如,了生死。所以,空性的法门、缘起的法门不一定要传承,是的,也不一定要佛陀出世,是的。但是中道的实相,你只有一种方法去追求到,就是佛陀要出世,你要得到这样的传承。
  
  所以阿私陀才说“我有微妙法,世间所希有”。这个不是你在打坐,自己躲在山洞里面就想得出来的,不可能的。这一定是他过去生当中曾经亲近过诸佛,留下了这一个传承,所以他就有这么一个说法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,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,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