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笔下文学 > 家父汉武,子不类父? > 第235章 谁都容不得犯错

第235章 谁都容不得犯错

第235章 谁都容不得犯错 (第1/2页)

以上言语不是宣言,而是又一次的划线,刘据给自己臣属划的——太子宫行事准线!
  
  俗话说:
  
  兵熊熊一个,将熊熊一窝。
  
  主将的能力、手腕,会很大程度影响团队的办事方法、处事原则,如果主将能力不明,麾下就会犹豫、彷徨。
  
  此刻正殿内在座的人,难道真的都很怂?
  
  一谈起革新九卿,全都噤若寒蝉?
  
  不然。
  
  就拿今夜表现最突出的东方朔举例吧,世人皆知他是辞赋大家,又有《答客难》等名赋传扬天下。
  
  可读过《答客难》的人都知道,东方大家写的这篇赋,是在对陛下发泄不满!
  
  对皇帝都敢撩几下,何况旁人?
  
  馆陶大长公主年过花甲时,找了一位男宠董偃,喜爱的不得了,又是花钱、又是亲自出面捧他。
  
  甚至将其引荐给刘彻!
  
  董偃也十分会来事,对天子毕恭毕敬,想着法子逗乐皇帝,时间一长,皇帝就让其经常出入宫廷。
  
  那时,作为同样能随意进出未央宫的东方朔,却对这个靠‘卖肉’上位的董偃不以为然。
  
  有一日。
  
  董偃再次入宫,东方朔却堵住殿门,不准他进入,当着对方的面,直接跟皇帝列数其人三大罪状——
  
  私交公主,败坏风化,蛊惑君王!
  
  当杀!
  
  杀,碍于馆陶公主的颜面,自然没杀。
  
  不过因为东方朔坚持不准董偃入正殿,那日设在宣室殿的晏请,皇帝只好换了一座偏殿,另赐东方朔黄金三十斤……
  
  仅从以上履历来看,东方朔绝对和‘怂’字不沾边。
  
  从先前商议任官回避制度、监察制度时的口若悬河,也能看出他的胆量。
  
  那为何偏偏涉及到九卿,他就闭嘴了呢?
  
  很简单。
  
  东方朔没怂,但他怕太子会怂!
  
  任官回避、监察机构,这两件事都有皇帝背书,当今天子是个什么脾性,大家都知道。
  
  可太子的脾性、在国事上的脾性,外人还真摸不清楚,况且太子一开口,就是要动比地方官吏麻烦百倍的九卿!
  
  不止东方朔。
  
  庄青翟等人哪个不心里打鼓?
  
  他们怕太子是三分钟热度,怕太子脑袋一拍,张口就来:“我要革新九卿!”
  
  革新不是过家家、不是喊口号,没有一个坚定的支持者,遇到反扑,是要死人的……
  
  岂不闻。
  
  先后官拜太子少傅、御史大夫的王臧?亦或者官拜太子太傅、御史大夫、丞相等职位的卫绾?
  
  他们两个地位显赫的朝廷大员怎么死的?就四个字——
  
  建元新政!
  
  但凡朝堂上涉及革新的事宜,倘若没有一个坚定的主导者,很容易半路夭折,献策者也落不得好下场。
  
  现如今,皇帝之所以说改哪个就改哪个,还永远不缺为其冲锋陷阵的人,那是因为皇帝掌权后,立刻大肆清算太皇太后留下的余党,替两位死于狱中的老师平反!
  
  换言之。
  
  臣子们对皇帝的信心,是用王臧、卫绾的血换来的!
  
  那太子宫此刻在座的臣子们,对太子有此类义无反顾、坚定不移的信心吗?
  
  实话实说,没有。
  
  如内朝那般召集近臣,由太子完全主导的商讨国事、制定国策,今夜还是第一遭。
  
  迄今为止,还没有谁替太子的执政生涯祭旗!东方朔他们对刘据没有信心,很正常。
  
  所以他们突然无声、突然齐刷刷的看向太子,刘据感受到了情绪,他将所有视线收归眼底,郑重其事的给了回应:
  
  有些事,得罪人,也要做!
  
  孤也不怕得罪人!
  
  反馈给的很及时、很强烈,殿内谨慎的氛围肉眼可见的发生转变。
  
  东方朔看了看左右,同僚们都很含蓄,只好他来抛砖引玉,议一议这个由太子本人提出的想法。
  
  “改九卿制度?”
  
  “……敢问殿下,你想怎么改?改哪几位?”
  
  幕僚们齐齐望来,进入正题,刘据也正色来答:“你若问孤想改哪几位,孤那几位都想改!”
  
  “少府太臃肿,太仆职能过少,郎中令管辖不清,大农令权柄不够,等等等等。”
  
  刘据看向肃然危坐的一众人等,坦言道:“孤对朝廷现行的九卿、甚至不止九卿,孤对三公同样有想法!”
  
  果然够坦言。
  
  给神色严峻的众人些许时间消化后,刘据接着道:“但三公,孤如今还动不了,父皇也不会让孤动。”
  
  “可九卿却能动一动,也该动一动了!”
  
  大汉的三公九卿制度,依旧是继承自秦朝,这个开辟皇帝职业的王朝,留下的影响是巨大的。
  
  然而。
  
  时过境迁,有些秦朝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下。
  
  比如三公,如果适用的话,现在太尉一职上为何没有人影?
  
  再比如九卿。
  
  在水衡都尉府没有建立前,少府管着锻造兵器、营造宫室、各种山海池泽之税,还有皇宫内所有吃穿住行。
  
  还有,尚书令、黄门令、御史台,全在少府麾下。
  
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,则是太仆。
  
  太仆,主要职责,负责天子出行时的车马礼仪,次要任务,是管理牲畜事务。
  
  然后,没了。
  
  卫尉,执掌未央宫外的禁军,然后,也没了。
  
  此类职能模糊、权力畸形的状况,在九卿中比比皆是。
  
  并非说太仆管理牲畜、卫尉掌管禁军不重要,而是对于整个国家而言,能决定朝廷走向这些个公卿,他们的权柄、地位、职能之间,设置的过于粗糙。
  
  太糙!
  
  看到这儿,可能就有人要问了,三公九卿不好,那是不是就要搞三省六部制?中书、门下?户部、吏部?
  
  不是。
  
  步子迈得太大,是要扯着蛋的。
  
  秦朝施行的郡县制、三公九卿制,并非秦朝时一朝成型的,春秋战国时期便有,秦朝是在已有基础、经验上,改良的。
  
  三省六部制也是同理。
  
  隋文帝施行的三省六部,其实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,或者说,是对三公九卿制侵蚀、夺舍的过程。
  
  南北朝时,把三公玩坏;晋朝时,把九卿拆解,扩充三省权力;曹丕时,始置中书省,侵吞外朝权力。
  
  时间再往后倒退。
  
  东汉,汉光武帝扩充尚书台权力,架空三公。
  
  然后。
  
  就到了三省六部制最初的源头,经过一层层剥洋葱似的回顾,不难发现,历代君王都在不遗余力的限制‘外’权,扩大‘内’权。
  
  而这玩意儿,不就是刘彻弄出来的?
  
  没错。
  
  三省六部制的源头,其实就在当下未央宫里的那个内朝!
  
  现在再来看看,还能直接搞三省六部吗?
  
  刘彻明显有往这个方向奔的念头,内朝都弄出来了,那他为何不直接颠覆丞相、御史大夫、九卿这套体系?
  
  依旧显得娇羞半掩?
  
  如果说委婉点,就是万丈高楼平地起,一套成熟的政治制度,是需要时间慢慢推行、成熟、进而平稳的。
  
  说直接点。
  
  就是皇帝也不能凭空捏造、大力出奇迹!
  
  放在刘据身上,他老子积累了几十年淫威都做不到事,他一个初出茅庐的太子就能做到了?
  
  再者。
  
  即便刘据省略几百年的演变,把三省六部制这个最终答案甩在老刘面前,皇帝估计也不会支持此类颠覆性革新。
  
  没有经历过任何实践的检验,就彻底更改一套行政体系,那不是革新,那是对刘氏江山的不负责!
  
  咳。
  
  扯远了,言归正传。
  
  回到眼下,太子宫内,东方朔品了品太子的话,斟酌着道:“若臣没有理解错,殿下是想大范围更改九卿职能?”
  
  刘据扶剑点头。
  
  东方朔一对弯眉扬了扬,迈步前走,那股跃跃欲试的劲头再次涌现,不过吃一堑长一智,这一次他没有立马开口建言。
  
  而是转头看向左前方的庄公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,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,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