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九十三章 贼心不死 (第2/2页)
“你真的还俗了吗?”
玄奘没有回话,而是背着行囊就出了城。
知道玄奘行踪的人很少,甚至有人怀疑玄奘已经死了。
见到崇文馆的文书之前,刘仁轨根本不知道他竟然在支教,而且一直在河西走廊。
西州的急报到了七月才送到长安城,安宁村外,父子俩正在於菟的事计较着。
“父皇,让孩子去试试吧。”
李世民戴着斗笠遮挡着头顶的阳光,道:“他是太子。”
李承乾道:“儿臣开得先例不少,中书省的侍郎都有十余位。”
“西域不是关中,他若有个好歹……”
李承乾接着道:“无妨,会有人看管着他,他不会有事的。”
“他还小。”
“正是因他还小,让他多去看看这个世间,他需要锻炼,若现在不让他,他会挂念很久的。”
李承乾道:“儿臣与婉儿,还有苏亶都考虑好了,让於菟去试一试。”
李世民道:“他此去要多久?”
“最多两年,待他回来也该十六岁了。”
“这孩子能在沙场驰骋吗?”
坐在父皇身边,李承乾接着道:“儿臣会让飞虎队保护他,还会有一群人跟随他一起去西域。”
李世民低声道:“让李道彦一起去。”
“好。”
翌日,当今太子前往西域的消息传遍了朝野,出发前宫里宫外忙前忙后,为当今太子准备了不少东西。
魏昶打量这支庞大的队伍,低声道:“就连太子都要去西域,看来真的要打仗了。”
颜勤礼道:“你安排多少不良人护卫?”
“回府尹,安排了一百不良人,藏匿在太子队伍中。”
颜勤礼道:“本想让你亲自跟着太子一起去,可京兆府有诸多事还离不开不良帅。”
魏昶道:“某家自当是听从京兆府号令。”
长安城外,李治对裴炎道:“没想到你也去西域。”
裴炎回头看了看正在赶来的纪王与裴行俭,还有狄仁杰,道:“当初一战的账,总要找回来。”
队伍的前方是梁建方大将军的队伍,当初与大食人在葱岭作战的人都在了,唯独少了张柬之。
李治看了眼在城门口抹着眼泪的张柬之,道:“装作不认识他。”
李纪会意一笑。
於菟不想坐在车驾内,而是策马在梁建方后方。
“太子殿下,可还有交代的话语。”
於菟朗声道:“父皇,母后,爷爷奶奶都交代好了,可以动身。”
程处默带着飞虎队的人手与梁建方的队伍合军,又道:“我等奉命保护太子殿下。”
李景恒也策马跟上来,道:“大食与东天竺已开战了,战火早晚会波及葱岭,我等要早做准备。”
身下的战马不安地走动着,於菟朗声道:“听闻钦陵也在天山是吗?”
李景恒缓缓点头。
薛万备也骑在马背上,就在太子的身后。
长安城头相送的坊民越来越多,长安城门前早已水泄不通。
於菟回头看向城头,他见到了站在城头相送的父皇,母后,还有妹妹与弟弟。
梁建方朗声道:“将士们,此去西州七千里!”
话语声回荡在长安城前。
梁建方再道:“开拔!”
队伍朝着西州方向开始行进,於菟手中拿着望远镜,坐在马背上回头看向城头上的景色。
“大将军,此去碎叶城多少里。”
听到太子的问话,梁建方道:“此去碎叶城一万里。”
长安城的城头上,李承乾道:“这孩子现在意气风发。”
小鹊儿道:“哼,回来时多半是哭着来的。”
苏婉悄悄抹了抹眼泪道:“回去吧。”
一家人从长安城的城墙回了皇宫。
长安城下,骆宾王看着离开的大军道:“老师,我也想去西域。”
其实骆宾王的年纪与太子一般大,李义府道:“不用着急,将来你有机会去西域的。”
“御史也能去西域吗?”
李义府点头道:“当然。”
皇宫内。
孩子离开了,总觉得两仪殿空空的。
苏婉与往常一样正在盘算着账目。
李承乾看着近来堆积的劝谏奏章,家中很宁静,小鹊儿与小孟极正在教着李渺如何识字。
宁儿收拾着孩子们要换的衣裳。
让太子随军出征自然引来了群臣的劝谏,李承乾一份份地看着,大抵上都是一些国之储君不能随意离开都城的话语。
李承乾忽然想起了爷爷的话语,李家的儿郎就该健壮的,也该骁勇善战。
自父皇那一辈起,父辈们都是在征战中成长的,宗室中人都有军功在身,李神符,李道玄,哪怕是现在的河间郡王李孝恭,江夏郡王李道宗。
或许是隔辈的缘故,李家总要有战功出身的子弟,况且如今的稚奴与慎弟也有战功在身。
此番跟随於菟将领很多,这两年在西域也早已铺好了路。
李承乾坐到妻子身边,道:“朕不想这孩子心中有遗憾。”
苏婉道:“妾身明白陛下用心。”
牵着妻子的手,李承乾道:“爷爷在世的时候,常说李家的儿郎皆是翘楚,爷爷与父皇那一辈如此,朕希望往后的李家儿郎也是如此。”
苏婉握着丈夫的手点头。
李承乾又道:“哪怕这个小子当不好皇帝,朕留下来的家底也足够他挥霍了,大不了有了孙子,朕好好教导孙子。”
听到丈夫说以后的事,苏婉忽然又笑了。
见到父皇与母后笑了,李渺也跟着笑了起来。
小鹊儿双手叉腰,一脸耿耿于怀地道:“父皇,东阳姑姑说有人要往宫里塞女人?”
李承乾道:“他们塞不进来的。”
小鹊儿道:“贼心不死。”
“姐姐,贼心不死是什么?”小孟极上前问道。
“就是一心想给父皇添麻烦的坏人。”
李承乾闭上眼躺在竹椅上,听到了宫殿屋顶传来的鸟鸣声,再仔细听又听到了鸟儿扑扇翅膀飞起的动静。
有内侍快步而来,“陛下,赵国公求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