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回 滴血还魂 (第2/2页)
渐渐地,孤鹤雁有了些好转,外突的心脏看起来开始有些红润,脸色也不再青紫,只是身体还是冷一下热一下,仍是昏迷不醒。
顾长世看着昏迷不醒的孤鹤雁,皱着眉头道:“哎,要是能找到那个老君就好了!”
“上次,就是她,救活我一条命!”
“只用一丸药!”
九蝉闻听便问:“什么老君?什么药?”
顾长世于是便他带着孤鹤雁去通灵,结果遭灵婆暗下黑手,至他背后中刀,再到孤鹤雁背着他找到一个叫慕府老君的人,那人用一丸还魂散,救回他一条命的事,从头到尾跟九蝉说了一遍。
九蝉闻听便问:“那个老君住哪儿?我去找她。”
“哎!”顾爷爷闻听,叹了一口气:“那是个找都找不到的地方。”
“我们走的时候,本想去跟她告个别,可是一回头,原来的地方就都找不见了。”
九蝉闻听,不禁陷入沉思当中,三个人一时间静默,谁也想不出个头绪。
过了一会儿,九蝉忽然问:“顾爷爷,你说你中刀后,孤鹤雁突然间就醒过来了,那是怎么回事?”
“哦,当时啊,情况紧急,我撞开门冲进屋内,就看见灵婆举着刀,要下手摘他的心,我就奋不顾身一头撞过去,结果,灵婆那把刀,就插到了我后背上,我感觉自己快要不行,就回头扑倒在孤鹤雁身上,大声呼喊他,希望他能醒过来逃走。”
“突然间,他就醒了,之后的事,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。”
九蝉闻听,不禁又陷入沉思。
过了一会儿,他突然站起身,从案上抽出一把刀!
“你要做什么?”顾爷爷看了,顿时一下很紧张。
“你别怕,顾爷爷。”九蝉持刀看着他道:“我也不知道,我就是想揣测一下是不是这种可能。”
九蝉说着,捋起自己的袖子,然后用刀在自己手腕上,轻轻划了一道伤口。刀尖划过,鲜血瞬时流淌而出。
“师父,你这是干啥?”顾爷爷一时看的呆住,不明其意。
但见九蝉走到孤鹤雁床前,伸出手臂,将正在流淌的鲜血一滴滴,滴到孤鹤雁外突的心脏上,万万没有想到,神奇的事情出现了!
孤鹤雁那颗外突的心脏,竟像一盏灯一样,被点亮!孤鹤雁恍如大梦初醒一般,立身坐起!
他懵懂的看着眼前的师父:“师父,您这手怎么了?出了什么事?”
顾长世和九蝉看了,俱都惊喜不已!
九蝉扔掉手里的刀,惊讶不已的说:“滴血唤魂!”
“我以前只是听说,没想到真的存在!”
九蝉滴血唤魂,唤醒孤鹤雁,让顾长世与贺氏激动得难以自持,顾长世忙不迭的找出自己的药箱,帮九蝉包扎伤口,嘴里不停地夸赞他真仙人:“师父真是活神仙,这神通,怕是救命的菩萨也不能啊!”
九蝉微笑摆摆手,眼中闪着一丝谦逊:“爷爷过誉了。”
“此事我还是听了师兄说的,他说,经书上说,观音菩萨用滴血唤魂之术,救过一个孩子。”
“我听你所讲,便联想起此事,于是依葫芦画瓢,实验之,没想到,真成了!”
“你说这个是观音菩萨做过的?”顾长世闻听好奇。
“嗯,是的。据说有人在雪山寺为观音菩萨塑了一座金身,观音菩萨闻听好奇,就在谒见佛祖的路上拐了个弯,下凡去看,谁料,当她悠然降临凡间之际,突然听到雪地间有婴儿阵阵啼哭。”
“观音菩萨循声过去,发现一个流浪女躺在一个不蔽风雨的茅棚下,可怜那女子身上长满毒疮,已经奄奄一息,身体冰凉。”
“观音菩萨看了道,唉,可怜,婴幼母死,雪地茅棚,这冰天雪地,我若不出手,怕他也是一样要寒毙。”
“于是,观音菩萨便抱起那孩子,准备帮他再投一户人家,谁成想,那本已奄奄一息,冻僵了的女子,仿佛听到观音菩萨的话,竟挣扎着伸出手说,莫要让我们母子分离,就算是命数已尽,能共赴黄泉,死在一起也是好的!”
“观音菩萨闻听落泪,于是道,既然这样,那我就不能不再多做些功德了。”
“言罢,观音菩萨便将那幼子手指刺破,滴血到那女子唇间,然后施展仙力,滴血唤魂,救回了那女子,最后拂洒圣水,帮那女子消去身上的毒疮,这才得以让母子二人生死相依。”
贺氏闻听不停的抹眼泪,声音哽咽道:“菩萨真是一生好功德,功德无量,阿弥陀佛!”
九蝉闻听,嘴角却是淡淡一笑说:“呵呵,此事也不枉菩萨一行啊,有人给她塑了金身啊。”
“佛祖闻听此事,也是佛颜灿明,莲心悦动,于是便命人书录下来。自此,滴血唤魂便有了先例。”
顾爷爷闻听道:“这事不管怎么说,还得是师父仙人。”
“我们就是知道有这事,怕也是做不来啊。”
九蝉闻听,却是摆摆手:“哎,顾爷爷此言差矣。”
“滴血唤魂,并非只有仙人能做,我就是受你启发,方才有此一试的。”
“这件事说明啊,一,孤鹤雁是个仙灵之子,二,孤鹤雁都没把我们当外人。”
“我们虽说与他并无血缘之亲,但从这件事上看,他已经把我们当成他最可亲的人,这与血缘之亲并无二致啊。”
说到这里,九蝉不禁抚了抚胡须,一副心满意足道:“单从这一点来说,我都觉得,我都甚是欣慰与满足呐!”
顾长世和贺氏闻听,脸上都露出欣慰的笑,贺氏道:“我们俩一直把当亲生儿子养,这番心血,真没白费!”
九蝉闻听开怀道:“奶奶这下知道了,以后啊,孤鹤雁再出这样的事,您老也可以出来,滴血唤魂!”
贺氏闻听开心一笑:“嗯,以后再出这样的事,一定要让我先来!”
“哈哈哈……哈哈哈……”九蝉和顾长世闻听,皆都开怀大笑。